当前位置:肿瘤瞭望>资讯>访谈>正文

【愈肝卫新生】走向治愈,拥抱希望——孙惠川教授谈靶向治疗药物对提高肝癌治愈率的重要意义

作者:肿瘤瞭望   日期:2021/11/1 10:39:36  浏览量:9167

肿瘤瞭望版权所有,谢绝任何形式转载,侵犯版权者必予法律追究。

仑伐替尼等新一代小分子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不仅开启了晚期肝癌靶向治疗的新时代,为潜在可转化手术的肝癌患者搏得治愈机会,更有望惠及可手术切除的较早期肝癌患者,从而进一步提高肝癌患者的生存率乃至治愈率。

导语:仑伐替尼等新一代小分子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不仅开启了晚期肝癌靶向治疗的新时代,为潜在可转化手术的肝癌患者搏得治愈机会,更有望惠及可手术切除的较早期肝癌患者,从而进一步提高肝癌患者的生存率乃至治愈率。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孙惠川教授将在本文中,基于一些循证医学证据,与大家分享新型靶向治疗药物对提高肝癌生存预后的临床使用价值。孙惠川教授表示:
 
“对于肝癌这种恶性程度高、治愈难度大的恶性肿瘤,选择治疗方式首先要考虑到疗效、安全性等多方面因素,原研仑伐替尼(乐卫玛®)的循证医学证据更加充足。以我个人的临床经验来看,原研仑伐替尼(乐卫玛®)在安全性方面表现很好,较索拉非尼不良反应更少;在疗效方面,原研仑伐替尼(乐卫玛®)的III期REFLECT研究中国人群情况,与我国各项真实世界研究基本一致,都表现出良好的疗效,也符合我的治疗体验,而且原研仑伐替尼(乐卫玛®)已经纳入医保,大幅度地降低了患者治疗的经济负担。我相信随着临床研究的不断深入,原研仑伐替尼(乐卫玛®)的使用范围还有望进一步扩大,惠及潜在可手术的肝癌患者和手术后的早期肝癌患者。”
 
(*以下文中提及原研仑伐替尼及仑伐替尼特指乐卫玛®
 
既往成果寥寥,肝癌转化及辅助治疗亟待破局
 
我国每年新发的肝癌近七成确诊时已为中晚期,患者错过了外科手术切除的治愈最佳时机,但仍有一部分患者接受局部或系统治疗后,可实现肿瘤缩小或临床降期,属于“潜在可切除”性质,选择有效的转化治疗手段,能够为更多患者提供长期治愈的机会;而可手术的早期肝癌患者术后复发率高,同样需要有效的辅助治疗以降低复发风险。
 
既往转化治疗、辅助治疗所尝试的手段,主要是肝动脉栓塞化疗(TACE)、消融等局部治疗,以及索拉非尼等早期靶向治疗药物,但目前仍然没有全球公认的转化治疗或辅助治疗方案[1-2]
 
而仑伐替尼等新型靶向药物,在晚期肝癌治疗中取得成功后,也用于转化治疗和辅助治疗,为更多患者提供新的治愈希望。
 
不同方案全面出击,原研仑伐替尼提高治愈率的希望涌现
 
为实现有效的肝癌转化治疗或辅助治疗,所选用的方案应具备疗效显著的特点,如评价缩瘤程度的客观缓解率(ORR)应相对较高,而原研仑伐替尼(乐卫玛®)就在REFLECT研究中,体现ORR显著高于索拉非尼的优势(24.1% vs. 9.2%, OR 3.13, p<0.0001)[3],且这一趋势在研究的中国亚组中更加明显(43.8% vs. 13.2%, OR 5.14)[4]
 
基于原研仑伐替尼(乐卫玛®)治疗中国人群的出色疗效数据,我国学者开展了大量含仑伐替尼方案,用于肝癌转化治疗的临床探索。其中为追求更好的转化效果,大多数研究中仑伐替尼均与PD-1/L1抑制剂或TACE/肝动脉灌注化疗(HAIC)等介入治疗联合,组成双联或三联疗法,其中最高报告的转化切除率达56%。
 
 
已报道含仑伐替尼的肝癌转化治疗相关研究
 
最新发表的《肝癌转化治疗中国专家共识(2021版)》就指出,从转化切除的角度考察系统性治疗方案,最重要的考量因素就是ORR和缓解方式,而从肝癌一线系统性治疗的临床研究数据来看,仑伐替尼较索拉非尼的治疗ORR更高,以仑伐替尼联合帕博利珠单抗等方案为代表的靶免组合,较单药治疗具有更强大的缩瘤潜力,是转化治疗的主要方式之一[5]
 
而在用于初始可切除患者的辅助治疗方面,我国学者也开展了一些初步探索,如2021年亚太原发性肝癌专家会议(APPLE)上,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周俭教授团队报告的一项研究显示,对于中国肝癌分期(CNLC)IIb/IIIa期,且伴有术后高危复发因素的患者(n=29),根治术后行仑伐替尼单药治疗的中位RFS为9.03个月[6]
 
孙惠川教授指出,从以上各项早期临床研究的结果来看,含原研仑伐替尼(乐卫玛®)的转化治疗或辅助治疗方案,已经体现较好的治疗获益和后续探索价值。而原研仑伐替尼(乐卫玛®)超过80%的价格降幅,极大改善了治疗可及性,将为未来的广泛应用铺平道路。
 
总结
 
以原研仑伐替尼(乐卫玛®)为代表的靶向治疗,正基于晚期肝癌系统性治疗中的成功,向全面覆盖肝癌治疗,扩大获益患者群体的目标不断进军,在转化治疗和术后辅助治疗中的应用,就是为实现这一目标迈出的重要一步。希望未来原研仑伐替尼(乐卫玛®)开展更多、更广泛的临床探索,进一步提供丰富、确切的循证医学证据,结合药物可及性的提高,为更多的中国肝癌患者带来治愈和延长生存的可能,助力实现“健康中国2030”伟大蓝图中,癌症患者5年生存率提升的宏伟目标。
 
参考文献:
 
1.Bruix J, Takayama T, Mazzaferro V, et al. Adjuvant sorafenib for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after resection or ablation (STORM): a phase 3, randomised, double-blind, placebo-controlled trial[J]. The Lancet Oncology, 2015, 16(13): 1344-1354.
 
2.Akateh C, Black S M, Conteh L, et al. Neoadjuvant and adjuvant treatment strategies for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J]. World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 2019, 25(28): 3704-3721.
 
3.Kudo M, Finn R S, Qin S, et al. Lenvatinib versus sorafenib in first-line treatment of patients with unresectable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a randomised phase 3 non-inferiority trial[J]. The Lancet, 2018, 391(10126): 1163-1173.
 
4.Al-Salama Z T, Syed Y Y, Scott L J. Lenvatinib: a review in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J]. Drugs, 2019, 79(6): 665-674.
 
5.中国抗癌协会肝癌专业委员会转化治疗协作组. 肝癌转化治疗中国专家共识(2021版)[J]. 中华消化外科杂志,2021,20(6):600-616. 
 
6.Zhou J, et al. Adjuvant Lenvatinib After Radical Resection in Patients with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HCC): Preliminary Analysis of a Prospective, Multi-center, Single-Arm Study, APPLE 2021.
 
7.Chen J, Lu L, Wen T F, et al. 945P Adjuvant lenvatinib in combination with TACE for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patients with high risk of postoperative relapse (LANCE): Updated results from a multi-center prospective cohort study[J]. Annals of Oncology, 2021, 32(S5): S824-S825.
 
专家简介
 
 
孙惠川教授
 
复旦大学肝癌研究所副所长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肝脏外科副主任
 
中国抗癌协会肝癌专委会候任主任委员,青委会主任委员
 
中国抗癌协会肿瘤转移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微循环学会肝脏微循环专业委员会 副主任委员
 
中国医师协会肝癌专业委员会常委
 
中国医师协会肝脏外科学组秘书
 
上海市肿瘤靶分子学会副主任委员
 
上海市优秀学术带头人、上海市领军人才
 
国家卫生健康委《原发性肝癌诊疗规范》2017、2019版撰写专家委员会秘书长

版面编辑:张靖璇  责任编辑:卢宇

本内容仅供医学专业人士参考


仑伐替尼

分享到: 更多

相关幻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