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肿瘤瞭望>资讯>快讯>正文

韩宝惠教授:谋定而动,剖析ASCO ADC治疗NSCLC进展与价值,规划未来发展蓝图

作者:肿瘤瞭望   日期:2024/7/8 11:35:02  浏览量:2667

肿瘤瞭望版权所有,谢绝任何形式转载,侵犯版权者必予法律追究。

《肿瘤瞭望》采访了上海交通大学附属胸科医院韩宝惠教授,结合近期ASCO年会进展,分析了ADC治疗NSCLC所取得的疗效成果及安全性管理要点,并展望了未来ADC发展的远大前景。

编者按:2024年7月2日,由中国药科大学杨勇副校长、中国药科大学附属上海高博肿瘤医院李进院长担纲主席的“ADC高层闭门研讨会”在上海隆重召开,探讨了ADC的发展现状及未来。会上,《肿瘤瞭望》采访了上海交通大学附属胸科医院韩宝惠教授,结合近期ASCO年会进展,分析了ADC治疗NSCLC所取得的疗效成果及安全性管理要点,并展望了未来ADC发展的远大前景。
 
01
《肿瘤瞭望》:抗体偶联药物(ADC)是近年各领域研究热点之一。请您分享下中国肺癌领域尚未满足的需求,以及ADC在肺癌治疗中的价值。

韩宝惠教授:众所周知,肺癌是我国恶性肿瘤中的头号杀手。国家癌症中心发布的最新中国癌症流行病学报告显示,我国肺癌年新发106万例,年死亡73万例。作为肺部肿瘤临床医生,我们还需要克服很多问题,满足未满足的临床需求,任重而道远。在晚期肺癌的治疗中,原发耐药人群、无精准治疗靶点人群、PD-L1阴性人群等都属于治疗难点,其疗效还有很大上升空间,亟待开发新的治疗策略。
 
近年来,ADC在肺癌治疗中取得了巨大突破。今年美国临床肿瘤学会年会(ASCO)报道了德曲妥珠单抗(T-DXd,DS-8201)治疗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Ⅱ期DESTINY-Lung02研究最终结果,显示中位无进展生存期(PFS)达到10.0个月,结果令人满意。此外还有更多针对HER2、HER3、TROP-2、MET等靶点的药物正在开发当中,值得期待。
 
在ADC药物的开发与应用方面,首先要精准靶向一个膜表面的抗体,才能使药物结合到肿瘤细胞表面;同时其载药要采用高效的细胞毒药物,既要有高杀伤力,又要保证安全性,所以对ADC的开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T-DXd为例,其治疗窗口较窄,应用剂量从5.4mg/kg提高到6.4mg/kg,间质性肺炎(ILD)的发生率就有较大提升。因此,如果让ADC更加高效低毒是我们未来要解决的问题。

02
《肿瘤瞭望》:如您所述,T-DXd在ASCO取得了理想的表现。请您概括下近期结束的ASCO会议上有哪些肺癌相关重要进展。

韩宝惠教授:肺癌是实体瘤领域进展最快的癌种。除了T-DXd外,曾在ASCO公布的两项研究非常值得关注。其一是对于EGFR突变耐药后,针对HER3靶点使用HER3-DXd可以取得近30%的客观缓解率(ORR),令人印象深刻。另一项HARMONi-A研究则报道了依沃西单抗联合化疗治疗EGFR-TKI经治后进展的EGFR突变NSCLC,并较化疗取得了阳性结果。依沃西单抗是PD-1/VEGF双特异性抗体,为EGFR-TKI耐药患者的后线治疗提供了新的治疗策略。
 
03
《肿瘤瞭望》:之前您提到了ADC的安全性管理需要关注。请您结合临床经验谈谈如何处理ADC的毒副作用。

韩宝惠教授:ADC成药的一大原因在于其可以装载单药难以耐受的强力细胞毒药物,如极小剂量就有较高毒性的拓扑异构酶抑制剂、紫杉类、蓖麻毒素等。在肺癌治疗中,ADC可以通过精准作用于肺部靶点使之在肺部具有较高浓度。此时,ADC释放的细胞毒药物会溢出到肿瘤细胞外导致ILD。另外,细胞毒载荷会使患者出现化疗导致的骨髓抑制,包括血红蛋白降低、白细胞减少等。
 
因为ADC的适应症开发是从后线向前线推进,目前尚未取得一线治疗适应症。在后续治疗应用ADC时,充分考虑患者的病史和治疗史对保障用药的安全性是非常重要的。若患者存在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慢性ILD或免疫性疾病,那么其发生ILD的风险就比较高。若患者在既往治疗中出现过≥3级的不良反应,如骨髓抑制,那么其使用ADC使就需要警惕相关不良反应的发生。毕竟ADC兼具大分子单抗和化疗药物双重作用特点,存在特定的器官毒性,在临床应用中要仔细筛选、评估,以保障安全性。
 
04
《肿瘤瞭望》:在肺癌领域,针对TROP2、HER2、HER3、B7-H3、EGFR、cMET等靶点的ADC已经走在领域前沿。您如何评价ADC在肺癌领域的应用前景?ADC药物能否跻身一线治疗,改变目前的临床治疗格局?

韩宝惠教授:ADC在后线应用的效果已经带来了向前线发展趋势。目前ADC在EGFR耐药NSCLC患者中取得了10个月左右的PFS,较过去具有比较大的进步,但尚未达到革命性的突破。将来ADC走上一线、作为一线治疗的补充策略是完全有可能的,但若完全取代现有方案则需更多循证支持。
 
对于接受一线治疗的NSCLC患者而言,患者的PS评分、对治疗耐受性、依从性都远远优于后线治疗患者。后线治疗患者往往因为经过多线治疗导致骨髓功能、脏器功能、身体体质变差。因此,当ADC走到一线治疗地位的时候,可能会因为患者的耐受性、依从性更好而使得疗效有所提升。我们期待未来ADC能够取代部分化疗,减少化疗导致不良反应;也期待未来大家能够积极探索,开发更优化的ADC药物、遴选更多ADC联合治疗方案,造福患者。
 
韩宝惠教授
二级教授
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
中国药科大学附属上海高博肿瘤医院名誉副院长
上海交通大学附属胸科医院学科带头人
亚太医学生物免疫学会副会长及肿瘤分会主任委员
中华肺癌学院执行主席
国家药监局(CFDA)审评专家
CSCO肿瘤血管靶向专委会前任主委
CSCO肿瘤非小细胞肺癌专委会副主委
中国初保基金肿瘤精准诊疗专委会主委
中国抗癌协会肿瘤精准治疗专业委员会副主委
中华医师学会呼吸分会常委
中国医师学会肿瘤分会常委
上海市医学会肿瘤靶分子学会主委
上海市抗癌协会第八届理事会副理事长
山东抗癌协会肿瘤化疗分会首席顾问

 

版面编辑:张靖璇  责任编辑:无医学编辑

本内容仅供医学专业人士参考


抗体偶联药物

分享到: 更多

相关幻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