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肿瘤瞭望>资讯>快讯>正文

多学科展望:前列腺导管内癌的诊断与治疗

作者:肿瘤瞭望   日期:2024/3/14 14:37:52  浏览量:3623

肿瘤瞭望版权所有,谢绝任何形式转载,侵犯版权者必予法律追究。

前列腺癌病情复杂、易于复发,诊疗过程中迫切需要多学科团队的协作。朱耀教授作为《前列腺癌和前列腺疾病》(Prostate Cancer and Prostatic Diseases)的编委新开辟了“多学科展望”(MDT perspective)板块。在该版块中,每期将针对前列腺癌邻域最新发表的重要论文进行多角度解析和展望,促进新进展的临床转化。在第一期的多学科展望中,针对华西团队曾浩教授、朱莎博士发表的最新论文进行作者概述,并邀请的知名专家——李晶教授(转化研究)、朱耀教授(泌尿外科)、陈铌教授(病理科)进行述评。

编者按:前列腺癌病情复杂、易于复发,诊疗过程中迫切需要多学科团队的协作。朱耀教授作为《前列腺癌和前列腺疾病》(Prostate Cancer and Prostatic Diseases)的编委新开辟了“多学科展望”(MDT perspective)板块。在该版块中,每期将针对前列腺癌邻域最新发表的重要论文进行多角度解析和展望,促进新进展的临床转化。在第一期的多学科展望中,针对华西团队曾浩教授、朱莎博士发表的最新论文进行作者概述,并邀请的知名专家——李晶教授(转化研究)、朱耀教授(泌尿外科)、陈铌教授(病理科)进行述评。
 
 
研究简介——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泌尿外科朱莎博士、曾浩教授
 
以往研究大多通过将含有IDC-P的肿瘤(IDC-P与腺癌的混合体)与前列腺腺癌(PAC)进行对比,这种比较不是直接的,一定程度上弱化了两者间的差异。我们通过手工刮取分离PAC和IDC-P组织进行免疫组化验证、全外显子、转录组和甲基化测序,实现IDC-P与PAC的直接比较。本研究所得结论可较好解释IDC-P的侵袭性及其对标准治疗的较差反应。其中,通过了解IDC-P生物学特征(如细胞增殖和雄激素生物合成的上升),有助于针对该类患者的靶向治疗药物研发。
 
本研究不仅突出了IDC-P的独特生物学特征,还强调了前列腺癌研究细致入微的重要性。实现精准医疗需要不懈地致力于探究IDC-P等亚型,根据每个患者病程中特定的分子模式确保有针对性的干预措施。
 
基础研究者观点——海军军医大学转化医学研究中心李晶教授
 
近年来,医学领域的主要研究趋势之一是在细胞和分子水平上对癌症进行更细致的分型。例如,前列腺癌可被分为腺癌、小细胞癌、神经内分泌癌和最新发现的亚型——IDC-P。分子水平的分型可通过二代测序技术检测重要的分子标记(如ETS融合基因、FOXA1分子亚型和SPOP突变等)实现。
 
随着研究进展,绝大多数亚型已经被研究透彻,但仍有一些罕见的亚型的研究充满挑战。因为它们通常与常见亚型混合导致获取样本非常困难。在缺乏足量的临床样本情况下,这些罕见亚型的研究难以继续推进。此外,目前尚无成熟的体内和体外试验模型用以验证此类亚型的发病机制。
 
这项研究亮点如下:一是详细阐述了IDC-P的分子特征;二是鉴定了IDC-P的克隆来源;三是探讨了IDC-P与PAC之间分子水平上的差异。
 
随着分子分型的深入,更多领域也被囊括其中(如蛋白质组和表观遗传学)。由于只有大约2%的基因编码蛋白质,通过全外显子测序描述两类亚型之间的差异可能会忽略一些重要的非编码区调控元件的差异。同时随着测序技术的进展,研究已可检测嵌和突变,甚至进入了单细胞时代。然而,将分子分型与治疗相结合仍是主要的的挑战。分型不应仅停留于不断细化本身,其最终目的始终是借此给患者提供更精准和个性化的治疗。
 
泌尿外科医生观点——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泌尿外科朱耀教授
 
该项研究通过直接比较IDC-P和PAC揭示了两者基因组的异质性(在突变、拷贝数改变和RNA表达方面)。在22名患者中,5名IDC-P和PAC为独立起源克隆的患者中IDC-P部分具有更高的有害基因突变发生率。有经验的病理学家指导下的组织分离和免疫组化可以增强临床基因检测的意义,特别是多种检测不适用时。值得注意的是,虽然独立起源克隆的病例中观察到细胞学差异的可能性很高(80%vs.20%~33.3%在同一克隆起源肿瘤中),但是只有细胞学证据尚不足以阐明基因组进化模式。克隆的差异在此小规模队列中并未影响预后,还需要在更大的队列中进行评估。
 
通过比较IDC-P和PAC发现,10名患者检测到DDR突变(2名BRCA2,2名ATM,2名ATM,4名CDK12)。该项研究还强调了中国患者中特定的基因谱,22例病例中只有6例检测到PTEN改变,1例TMPRSS2-ETG基因融合。然而,一项西班牙病例对照研究显示,相较于非IDC-P病例,IDC-P更多出现双等位基因BRAC2突变和纯合PTEN缺失。近期另一项研究显示,IDC-P在影像中常表现出FDG与前列腺特异性膜抗原(PSMA)结果不一致(FDG阳性,PSMA较低)。这些结果都表明,IDC-P存在不同的分子和代谢模式,对应不同的预后和治疗方法。
 
该项研究的局限性在于其采用对IDC-P和PAC病例的横断面分析。更令人感兴趣的问题是治疗后的基因组差异和IDC-P进展的长期监测。关于放化疗和PARPi治疗后IDC-P生物学行为的数据仍有限,并且该亚型患者出现DDR突变是否影响其对PARPi的反应还属未知。对于并发IDC-P患者的纵向研究对提高其预后至关重要。
 
病理学家观点——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病理科陈铌教授
 
IDC-P因其易漏诊和预后差使其在前列腺癌的病理学中至关重要。病理学中,IDC-P通过其独特的组织学特征(包括基底细胞完整、筛状结构、粉刺型坏死和高度核分化)区别于其他形式的PAC和高级别前列腺上皮内瘤。因为其对预后的影响较大(生化复发/疾病进展发生率和疾病特定死亡率的上升),使其成为风险分层和制定治疗方案关键因素。然而,IDC-P的病理学诊断极具挑战,如何区分类似病变和评估其与侵袭性PAC共存的影响导致其分级和报告难以统一。目前的争论聚焦于IDC-P与Gleason评分的整合及其对患者预后的影响。一方主张在评分系统中纳入IDC-P,鉴于其较高的侵袭性,另一方则主张将其单独分为另一类实体瘤,避免混淆Gleason评分既定的预后价值。IDC-P的起源也存在较大争议,流行的观点为多数IDC-P病例来源于侵袭性PAC细胞逆行扩散至前列腺管和腺泡中,少数病例起源于与侵袭性PAC无关的独立克隆。
 
由于其独特的生物学特征和预后意义,该项研究的发现强烈主张独立报告IDC-P。与PAC相比,IDC-P表现出不良预后基因的过表达、细胞周期通路以及雄激素受体通路的显著活化。这些特征证明了IDC-P的侵袭性及其预后与Gleason评分为5的PAC相似。
 
▌参考文献
 
Zeng H,Zhu S,Li J,Chen N,Zhu Y.MDT perspective:intraductal carcinoma of the prostate:implication for diagnosis and treatment.Prostate Cancer Prostatic Dis.Published online March 8,2024.doi:10.1038/s41391-024-00818-y
 
曾浩教授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泌尿外科书记、教授、博士生导师
中华医学会泌尿分会青年委员会委员兼秘书长
中华医学会泌尿分会肿瘤学组委员
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泌尿健康促进分会委员兼副秘书长/青年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CSCO前列腺癌/CSCO尿路上皮癌/CSCO肾癌专家委员会委员
四川省泌尿外科专委会常务委员
四川省泌尿外科专委会肿瘤学组副组长
四川省肿瘤(精准治疗)学会泌尿生殖肿瘤专委会主任委员
四川省抗癌协会泌尿男生殖系肿瘤专委会常务委员兼秘书长
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6项,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在国际知名杂志发表论著近120篇
 
李晶教授
海军军医大学转化医学研究中心副主任,生物信息学研究室主任
国家“优青”、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青年科学家、上海市曙光、启明星人才
美国圣路易斯华盛顿医学院、美国Weill Cornell医学院访问学者。
中华医学会泌尿外科学分会基础学组;
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青年科学家项目、国家优秀青年基金项目、上海市曙光人才计划、上海市启明星人才项目、扬帆计划人才项目、全军后勤科研等项目,基金总额700余万。
5年来在Nature,Nature Genetics,Cancer Letters,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ancer,Neoplasia,BMC Genomics,European Urology等国际核心期刊相继发表论文16篇,影响因子187.
参编《吴阶平泌尿外科学》、《前列腺癌化疗共识》、《表观遗传学》科普书籍
 
陈铌教授
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病理科副主任
第5版《WHO泌尿男生殖系统肿瘤分类》章节撰稿人
中国病理科医师协会“杰出青年病理医师(2020年)”
中华医学会病理学分会泌尿男生殖学组副组长中华医学会病理学分会青委
国家癌症中心国家肿瘤质控中心肾癌质控专家委员会委员
中国抗癌协会肿瘤病理专委会青委
中国抗癌协会泌尿男生殖系肿瘤专委会少见肾癌协作组委员
中国临床肿瘤协会前列腺癌专委会委员四川省医学会病理学专委会候任主任委员
四川省抗癌协会肿瘤病理专委会常委
四川省肿瘤学会泌尿系统肿瘤专委会常委
四川省卫生健康委员会学术技术带头人
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
 
朱耀教授
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泌尿外科行政副主任(泌尿外科浦东院区负责人)
中国抗癌协会青年理事会副理事长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前列腺癌专家委员会秘书长
上海东方英才计划拔尖人才
上海市优秀学术带头人
上海高校特聘教授(东方学者)
上海市“医苑新星”杰出青年医学人才
Prostate Cancer and Prostatic Diseases编委、MDT Perspective专题负责人
国际泌尿资讯播客GUCast特约顾问
擅长领域:前列腺癌早期诊断和根治性治疗、难治性前列腺癌的精准诊治策略
长期从事泌尿男生殖系统肿瘤的临床诊治工作,年完成前列腺癌根治术超过300台,在国内率先开展精准影像引导的前列腺癌扩大根治术、复发性前列腺癌的挽救性手术。主要科研方向为前列腺癌耐药的精准诊治,近五年来以通讯作者身份在欧洲泌尿外科学会官方杂志European Urology(IF:24.3)、美国癌症研究协会官方杂志Clinical Cancer Research(IF:13.8)、国立癌症综合网络官方杂志Journal of NCCN(IF:12.7),欧洲核医学协会官方杂志EJNMMI(IF:10)发表代表性学术论文。受邀为Nature Reviews Urology(IF:16.4)撰写描绘亚洲前列腺癌精准分型和诊治策略的综述,为该刊物首次邀请国内专家发表相关论著。
作为课题负责人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项,获得上海市青年科技启明星计划、复旦大学十大医务青年、复旦大学及上海市卫健委青年五四奖章、复旦大学“十佳百优”优秀青年医生。

 

 

版面编辑:张靖璇  责任编辑:无医学编辑

本内容仅供医学专业人士参考


前列腺癌

分享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