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肿瘤瞭望>资讯>快讯>正文

上海乳房重建论坛丨吴炅教授分享大会亮点、中国乳腺外科调研数据及2023年CBCS工作

作者:肿瘤瞭望   日期:2023/12/22 14:09:55  浏览量:4101

肿瘤瞭望版权所有,谢绝任何形式转载,侵犯版权者必予法律追究。

由上海市抗癌协会、上海市防癌抗癌事业发展基金会共同主办,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承办的第十五届上海乳房重建论坛于2023年12月13~14日成功举办。会上,我们特邀采访了此次大会主席——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吴炅教授,请他就本次会议的亮点内容、中国乳房重建现状及《乳腺肿瘤整形与乳房重建专家共识》的发展历程进行介绍。

编者按:由上海市抗癌协会、上海市防癌抗癌事业发展基金会共同主办,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承办的第十五届上海乳房重建论坛于2023年12月13~14日成功举办。会上,我们特邀采访了此次大会主席——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吴炅教授,请他就本次会议的亮点内容、中国乳房重建现状及《乳腺肿瘤整形与乳房重建专家共识》的发展历程进行介绍。
 
#1
杨犇龙教授:第十五届上海乳房重建论坛于2023年12月13~14日成功召开,作为大会主席,请您为我们介绍下本次论坛上的亮点内容。

吴炅教授:由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承办的第十五届上海乳房重建论坛,是疫情之后我们围绕乳房重建技术举办的第一个规模较大的线下学术会议,此次会议与以往有很多不同之处。
 
首先,论坛中乳腺外科、整形外科等科室的多位国内外同道参与其中。我们特别邀请到了美国乳腺外科医师协会的前任和现任主席(两位女性乳腺外科医生)和美国MD安德森癌症中心的临床医生为我们演示机器人乳房重建技术。此外,我们的老朋友英国Michael Douek教授也再次来到中国参加此次论坛。中国台湾的两位(整形外科、乳腺外科)医生,分别也做出了乳房整形和假体重建手术要点的分享。在乳腺癌的外科治疗中,乳腺外科和整形外科的全方位合作很有必要,对于新技术的应用和推广尤为重要。海内外专家的积极参与,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上海乳房重建论坛的影响力。
 
第二,本次论坛的最大亮点是,我们对于重建技术和乳房外科手术新技术的展示和讨论。当前,腔镜以及机器人辅助的乳房重建手术越来越受到重视。在国内,腔镜应用的比例增长快速,而机器人手术还处于萌芽阶段,因此,我们需要操作经验丰富的专家和成熟的医疗机构为国内的同道进行展示,使其快速吸收、学习,以更好地在临床实践中进行应用。同时传统的乳房重建技术也越来越全面,在此次论坛上我们也展示了新的自体乳房重建技术,供大家进行学习。
 
第三,从整体会议议程的设置来看,无论大会报告、针对热点问题的讨论,还是国内乳房重建相关临床研究成果的发布,都保持了较高的学术水平。

#2
杨犇龙教授:您在本届论坛上带来了2022年中国乳腺外科调研的数据报告,从报告当中我们看到,我国乳腺癌患者的保乳率是有增长趋势的,重建率保持稳定。请您分析下这一变化趋势及形成的原因?

吴炅教授:当前我国乳腺癌患者的保乳率偏低,仍有更高的提升空间。尤其随着早期乳腺癌确诊比例的提高,我国乳腺癌患者的保乳率也会逐渐提升。我希望通过调研数据,让国内更多同道了解到,在早期乳腺癌的外科治疗中,保乳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并且应该作为有相关适应证患者的首选治疗方式。对适合保乳的患者,可以通过更完善的术后辅助治疗或者术前系统治疗,进一步提高保乳率。
 
在保乳手术过程中,我们应该更好地运用整形外科技术使乳房外形更美观,我们也在逐渐推进肿瘤整形保乳技术的培训。全乳切除后的乳房重建比例与5年前相比仍维持在较为稳定的水平。我认为这次调研的医院更加广泛且具有代表性,此次调研覆盖了全国30多个省市的300家医疗机构,已经有190多家完成了比较完整的问卷调查。这些医疗机构中有些是省会城市的三甲医院,有些分布在地级市,也包括一些二级医院。因此,它能够较好地代表中国2022年实施乳腺癌手术的机构构成。
 
近年来,乳房重建在一些大型中心的开展比例不断提升。我认为我们需要更多地推进乳房重建的专科化培训,通过多学科合作,将这类手术做得更加完善,最终让患者有更好的满意度。
 
#3
杨犇龙教授:近年来,免疫治疗在乳腺癌领域逐渐崭露头角,并在指南中也进行了相关推荐,您认为新辅助免疫治疗对外科治疗将产生哪些影响(保乳,局部降阶梯)?

吴炅教授:乳腺癌确实是一种对系统治疗非常敏感的肿瘤。经过我们多年来对分型的深入了解,乳腺癌的分类治疗达到了更高水平。分类治疗时代,不同类型乳腺癌的治疗方案存在较大差异。我们正在进行更多优化和整合,如对于HER2阳性乳腺癌,我们希望有更强的靶向药物组合,进一步提升患者的pCR率。对于既往治疗效果并不理想的Luminal乳腺癌患者,我们也看到了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的加入,使患者的pCR率有了较大的提升。在三阴性乳腺癌治疗领域,目前也有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在新辅助治疗中的适应证。
 
在各个亚型乳腺癌患者中,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的加入能够明显地缩小肿瘤。对于我们外科医生而言,外科处理方式选择也变得更加多样。如对于原来没有保乳机会的患者可以实施保乳,原来没有机会保留腋窝的患者,我们有更多的机会进行腋窝的降阶梯治疗。未来,我们也将探索一些临床疗效非常理想的治疗方法,如采用微创的方法观察瘤床的退缩情况,从而考虑一些患者是否可以豁免外科手术,以达到同样的疾病控制和长期生存。
 
外科治疗会不断受到有效系统治疗的影响。对于外科医生来说,需要更多地了解系统治疗的有效性,并且更充分地评估系统治疗后的疗效,以便为患者做出最佳的外科治疗决策。
 
#4
杨犇龙教授:又至岁末,作为中国抗癌协会乳腺癌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请您盘点2023年的工作,并展望2024年的相关工作部署。

吴炅教授:我们这一年忙碌且充实,转眼已至岁末。疫情政策放开后,经过2023年第一季度的工作调整,第二季度我们的工作已经在如火如荼地开展。中国抗癌协会乳腺癌专业委员会按照原计划规划了多场主席团和中青年专家指南巡讲。巡讲过程中,中青年专家对于指南内容不断进行更新,将最新的学术会议成果以及已经全文发表并改变指南的相关成果纳入到巡讲中,使巡讲内容更加丰富。
 
2023年,我们也开展了多场围绕外科手术技术的论坛、学习班和小型专科培训班。另外,我们也在推进一些专项指南的更新和发布,包括筛查、乳房重建,骨健康等相关指南。同时我们也组织了一些国内专家针对临床热点问题进行专项讨论,为患者制定更适合中国乳腺癌人群特点的量表。内分泌治疗对激素受体阳性乳腺癌非常重要,在治疗整体过程中考虑如何优化和提高依从性也是非常关键的。我们集合了所有中国专家的智慧,开发出了《中国早期乳腺癌内分泌治疗生活评估量表》,量表的发布将对推动乳腺癌患者的全程管理产生巨大的作用。
 
梳理既往一年的工作,是为了更好地对下一年工作进行规划。2024年,我们将围绕《中国抗癌协会乳腺癌诊治指南与规范(2024年版)》开展更多的巡讲和专科培训工作,同时,我们也将在这一框架下开展更多科研工作,从而推动乳腺癌临床研究和转化研究的水平。如今,我们有越来越多的机会参与到药物、器械、诊断试剂等临床研究中去,这使得中国乳腺癌专科临床研究能力也有了长足的进步。我们看到越来越多的来自中国的重要研究在国际学术大会上进行报告,相关研究成果也被纳入国际指南。因此,这也是未来我们在该领域不断提升和推进的动力。
 
吴炅
主任,博士生导师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副院长
药物临床试验机构主任
中国抗癌协会乳腺癌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中国医师协会外科医师分会乳腺外科医师专委会副主委
中国医师协会肿瘤医师分会副主委
中华医学会肿瘤学分会常委
上海市抗癌协会乳腺癌分会名誉主任委员
上海市医学会肿瘤靶分子专科分会前任主任委员
上海市医学会肿瘤学分会候任主任委员

 

 

版面编辑:张靖璇  责任编辑:无医学编辑

本内容仅供医学专业人士参考


乳房重建

分享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