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HA 2023丨隗佳教授团队成果丰硕,多项研究入选EHA

作者:肿瘤瞭望   日期:2023/6/12 16:37:40  浏览量:5174

肿瘤瞭望版权所有,谢绝任何形式转载,侵犯版权者必予法律追究。

6月8-11日,2023年第28届欧洲血液协会年会于德国法兰克福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形式召开,全球顶尖血液专家分享各种科学主题、临床和基础研究,探讨前沿成果。山西白求恩医院(同济山西医院)血液科主任,目前同济常驻专家隗佳教授团队入选3项研究结果,《肿瘤瞭望》特邀隗佳教授进行介绍。

编者按:6月8-11日,2023年第28届欧洲血液协会年会于德国法兰克福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形式召开,全球顶尖血液专家分享各种科学主题、临床和基础研究,探讨前沿成果。山西白求恩医院(同济山西医院)血液科主任,目前同济常驻专家隗佳教授团队入选3项研究结果,《肿瘤瞭望》特邀隗佳教授进行介绍。
 
01
P1522 PERIPHERAL BLOOD SMEARS DISTINGUISH INFECTIVE FEVER AFTER CAR-T THERAPY
通过外周血涂片区分CAR-T治疗后的感染性发热
 
背景
 
嵌合抗原受体细胞(CAR-T)治疗为难治或复发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r/r B-NHL)和B细胞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r/r B-ALL)患者提供了有效的治疗方案。细胞因子释放综合征(CRS)是CAR-T治疗最常见的毒性反应,然而其常与感染难以区分。早期鉴别CRS和感染的对CAR-T回输后发热患者的临床管理非常重要。同时,最近有研究表明,外周血涂片(PBS)的形态学可为评估CAR-T回输后的动力学评价提供重要线索。本研究聚焦于CAR-T输注后出现反复发热时患者PBS中CAR-T细胞的特征,并结合常规病原体检测方法和mNGS以及相关临床体征和症状,探讨发热的原因。
 
方法
 
2019年5月至2022年11月,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院接受CAR-T治疗后1个月内出现反复发热(定义为CAR-T输注后1个月内体温高于38℃≥2次)的27例患者(R/R B-ALL,n=6,R/R T-ALL,n=1,R/R DLBCL,n=20)。感染标准定义为通过培养或非培养方法(包括病原体核酸检测、mNGS或常规血清学抗原/抗体检测)确认携带病原体的患者。
 
结果
 
在本研究中接受CAR-T输注的27例患者中,10例接受CD19 CAR-T治疗,1例接受CD22 CAR-T治疗,10例接受CAR19/22“鸡尾酒”治疗,5例接受CD19-CD22双靶点CAR-T治疗,1例接受CD7 CAR-T治疗。20/27的患者在ASCT后接受CAR-T输注。27例患者在CAR-T细胞输注后1个月内均出现反复发热,第一次PBS的中位天数为9.4天(平均9.3天;范围4-19)。CAR-T细胞输注后,所有患者的淋巴原始细胞在第一次PBS中下降至0%,非典型淋巴细胞增加2%至85%。我们发现PBS中非典型淋巴细胞的百分比与CAR转基因拷贝数,以及淋巴细胞绝对计数呈正相关,提示扩增的淋巴细胞由CAR-T细胞组成。同时,未感染组PBS中非典型淋巴细胞比例显著高于感染组(P<0.05),感染组的IL-6水平显著高于非感染组(P<0.05)。
 
此外,我们观察到不同CAR-T细胞的形态特征相似,包括CD7、CD19和CD22 CAR-T细胞,它们有较大的细胞体(约为红细胞的4-5倍)和不规则的单核细胞样细胞形状;细胞核多为圆形或不规则,有凹陷,无折叠,染色质疏松,分布不均匀,有小团块,核仁不明显,可见假核仁;细胞质丰富,外胞质呈深蓝色,内胞质呈浅蓝色,明显嗜碱性,可见一些嗜中性粒细胞颗粒,未见空泡。
 
结论
 
综上所述,我们的研究结果表明PBS可以作为CAR-T细胞扩增的指标,同时也可用于识别CAR-T后早期发热原因的鉴别。
 
02
P712 SOLUBLE PD-L1 PREDICT POOR OVERALL SURVIVAL AND DISEASE PROGRESSION IN PATIENTS WITH DE NOVO MYELODYSPLASTIC SYNDROME
利用PD-L1来预测MDS患者的总生存和疾病进展情况
 
背景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是一组髓系肿瘤,以造血干细胞的克隆增殖、无效造血、外周血细胞减少以及高风险发展为急性髓细胞白血病(AML)为特征。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免疫检查点通路的失调与MDS的发病机制有关。可溶性免疫检查点(sICs)是免疫检查点的可溶性形式,可从患者外周血中对其进行测量。在实体肿瘤中,许多研究以已发现sICs在预测预后以及介导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CIs)的耐药性方面具有重要作用。然而,目前尚不清楚在MDS中sICs的表达是否失调,以及其对患者预后的影响。本研究分析了初治MDS患者的sICs、可能介导PD-1/PD-L1表达的细胞因子以及T细胞表面PD-1蛋白的表达水平,分析它们与临床特征之间的可能关联以及其与患者预后的关联。
 
方法
 
在2020年6月至2022年4月期间,79名新诊断为MDS/sAML的患者被纳入这项前瞻性研究,并通过修订的国际预后评分系统(IPSS-R)进行临床预后风险评估。同时期55名健康供者(HD)被纳入对照组。ELISA法检测各组细胞因子(sPD-1、sPD-L1、sCTLA-4、sLAG-3、sTIM-3、sGITR、sOX40、s4-1BB、sST-2)和细胞因子(IFN-γ、IFN-α2、IL-2α、IL-6、IL-7、IL-10、IL-15、IL-17、TNF-α)表达水平,流式细胞术(FCM)检测T细胞(CD3+、CD4+、CD8+、DPT、DNT)表面PD-1的表达水平。
 
结果
 
与健康对照组相比,初治MDS患者血浆中sPD-L1水平显著升高,而其他sICs,包括sPD-1、sLAG-3、sGITR和s4-1BB水平较低。MDS患者的PD-1+CD3+细胞、PD-1+CD4+细胞和PD-1+CD8+细胞的百分比也显著低于对照组。PD-1+CD4+T细胞与sPD-1水平呈正相关。在临床病理特征中,较低水平的血红蛋白水平(<80g/L)与sPD-L1水平较高显著相关。此外,高危组的sPD-L1水平也显著高于低危组。我们还分析了之前文献报道可能上调T细胞表面PD-1水平细胞因子与sICs水平的关系,发现TNF-α水平与sPD-L1和sST2呈正相关。为了进一步研究sPD-L1与初治MDS患者预后的关系,我们通过ROC曲线确定sPD-L1的最佳cut-off值为55.81 pg/mL。根据该cut-off值,血浆中sPD-L1水平较高(>55.81 pg/mL)的患者总体生存较差,中位OS为6.97个月(95%CI 5.533-9.167,P=0.006)。采用多元Cox回归模型进一步分析。输血依赖(HR 3.151,95%CI 1.475-13.952,P=0.008)和较高的sPD-L1水平(HR 3.472,95%CI 1.122-9.862,P=0.039)被确定为影响初治MDS患者OS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
 
较高的sPD-L1水平是初治MDS患者总体生存的独立危险因素。同时较高的sPD-L1也与较低血红蛋白浓度和MDS进展有关。
 
03
P472 SINGLE-CELL PROFILING REVEALS HETEROGENEITY OF EXPANDED PLASMACYTOID DENDRITIC CELLS IN ACUTE MYELOID LEUKEMIA
单细胞测序分析伴pDC扩增急性髓性白血病的异质性
 
背景
 
浆细胞样树突状细胞(pDC)是天然I型干扰素(IFN-I)的主要来源,在免疫应答中发挥关键作用。在生理情况下,骨髓或外周血有核细胞中pDC细胞的比例不及1%,但在以pDC恶变为特征的母细胞性浆细胞样树突状细胞肿瘤(BPDCN)疾病中,pDC将不受控制的大量增生。在MDS/AML等髓系肿瘤中pDC的异常扩增也被报道,并可能促进疾病进展。在这里,我们进行了回顾性分析和单细胞RNA测序(scRNA-seq)来研究BPDCN和pDC-AML/MDS之间pDCs特征的差异。探讨pDC在pDC-AML/MDS/BPDCN中的转录组特点及其介导的治疗逃逸机制。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7月至2022年9月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院诊断为pDC-AML/MDS以及BPDCN的31例患者(1例pDC-MDS,13例PDC-AML,17例BPDCN)。并前瞻性纳入2例pDC-AML患者和1例BPDCN患者,使用10x Genomics单细胞转录组测序技术对其骨髓样本进行scRNA-seq,并整合来自公共数据库使用相同单细胞测序技术得到的的5名BPDCN患者和5名健康供者(HDs)骨髓样本数据。
 
结果
 
pDC-AML/MDS及BPDCN患者的中位pDC比例分别为7.4%(2.7-33.6%)和35.5%(0.2-90.0%)。截至2022年9月,pDC-MDS/AML患者的中位生存期为6个月,BPDCN患者为9个月(P<0.05)。结果发现,pDC-AML/MDS患者对化疗不敏感,大多数患者(81%,9/11)需要两个或两个以上疗程的化疗才能达到CR,且与接受HSCT的患者相比,未接受HSCT的患者的OS较差(P>0.05)。为了进一步明确pDC在这些患者中的作用,我们进行了scRNA-seq,并在质量控制和过滤后获得了所有样本(2例pDC-AML,6例BPDCN和5例健康供者)中的35,796个细胞,在t-SNE图谱中确定了18个不同的细胞亚群。差异表达基因(DEGs)在HDs、pDC-AML和BPDCN患者中表现出不同的表达模式。在pDC-AML和HD之间,425个DEG下调,609个DEG上调,而在pDC-AML和BPDCN之间,1117个DEG下调,1077个DEG上调。为了进一步明确这些DEGs的功能,我们进行了基因集富集分析(GSEA),与HD相比,pDC-AML中“TGF-β信号通路”、“NF-κB介导的TNF-α信号通路”和“p53通路”在pDC上调,而“干扰素-α反应”通路下调。这些结果表明,来自pDC-AML的pDC与AML原始细胞具有相似的特性,TGF-β和TNF-α等细胞因子可能介导其增殖。
 
结论
 
pDC-AML/MDS对化疗不敏感,且其骨髓中pDC表现出独特的转录组特征,相关分析表明这些pDC可能来源于AML原始细胞,其增殖可能受TGF-β和TNF-α等细胞因子介导。
 
隗佳教授
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同济医院血液内科,教授,博士后/硕士生导师
山西白求恩医院(同济山西医院)血液科主任,同济常驻专家
山西医学科学院中德肿瘤联合实验室副主任
国家“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
主要从事造血干细胞移植及CAR-T治疗血液系统恶性肿瘤的临床及基础研究。主持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参与2项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国家基金委项目评审专家;近年来在Blood,STTT,JACI,JITC等国际顶级及权威期刊发表多篇学术论文;MMR,AJPS等杂志青年编委
中国抗癌协会血液肿瘤专委会造血干细胞移植及细胞免疫治疗学组委员
中国初级卫生保健基金会造血干细胞移植专业委员会委员
中国人体健康促进会细胞免疫治疗专业委员会委员
中国医药教育协会血液学专业青年委员会委员
湖北省抗癌协会血液肿瘤委员会造血干细胞移植与细胞免疫治疗学组委员
湖北省医学生物免疫学会淋巴瘤多学科诊疗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湖北省医学生物免疫学会血液专委会细胞因子调控分会副主任委员

版面编辑:张靖璇  责任编辑:卢宇

本内容仅供医学专业人士参考


EHA

分享到: 更多

相关幻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