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肿瘤瞭望>资讯>新知>正文

孟志强教授:推动消融联合免疫治疗发展,力促肿瘤消融治疗普及、提升、融合

作者:肿瘤瞭望   日期:2023/5/30 17:20:39  浏览量:4916

肿瘤瞭望版权所有,谢绝任何形式转载,侵犯版权者必予法律追究。

2023年5月27日,第四届肿瘤消融治疗上海论坛暨上海市抗癌协会肿瘤消融治疗专委会年会以线上线下结合的形式在上海召开。大会以肿瘤消融治疗为主题,邀请国内知名专家,深入探讨当前肿瘤消融治疗的热点和焦点。“肿瘤瞭望”特别采访大会主席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孟志强教授,概述大会主旨亮点,畅谈消融联合免疫治疗发展与前景。

编者按:2023年5月27日,第四届肿瘤消融治疗上海论坛暨上海市抗癌协会肿瘤消融治疗专委会年会以线上线下结合的形式在上海召开。大会以肿瘤消融治疗为主题,邀请国内知名专家,深入探讨当前肿瘤消融治疗的热点和焦点。“肿瘤瞭望”特别采访大会主席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孟志强教授,概述大会主旨亮点,畅谈消融联合免疫治疗发展与前景。
 
01
肿瘤瞭望:请您介绍一下肿瘤消融治疗的应用场景。

孟志强教授:肿瘤的消融治疗是一种治疗技术,最早应用于肝癌、肾癌等肿瘤的早期阶段,以替代手术实现根治肿瘤的目的,这是消融治疗最初的应用场景。随着消融设备、消融技术的发展,其应用范围越来越广,除了早期肿瘤的根治之外,中期、晚期的一些肿瘤也在开始探索消融治疗的应用;消融治疗的应用科室逐渐拓展到外科、肿瘤内科、放疗科等,很多专业人士也都加入到了这个领域。消融治疗技术在肿瘤的多学科治疗发展中将会扮演更重要的角色。
 
02
肿瘤瞭望:作为大会主席,请您谈谈本次年会的主要宗旨?

孟志强教授:伴随着消融技术应用场景的增多、应用科室的拓展、应用人群的扩大,本次会议的首要目的是“普及”,让消融技术更好地为有需求的科室和专家所使用。第二个目的是“提升”。若想要用好消融技术,就需要经过长时间的学习。本次会议可以让有一定经验的专业人士互相交流,提升专业水平,把消融做得更好,取得更好的疗效和更少的并发症。第三个目的是“融合”。除了单纯的消融治疗直接杀死肿瘤之外,现在有了越来越多的联合治疗手段,可以更好地发挥消融联合治疗的机制和作用。以上是本次年会的主要目的。
 
03
肿瘤瞭望:您在本次会议上带来了“消融助力免疫治疗:从实验到临床”精彩报告,请您分享一下消融和免疫治疗的研究进展或实践经验?

孟志强教授:免疫治疗大家都非常熟悉,是近10年来肿瘤领域最大的突破之一,可以应用于多个瘤种。然而,免疫治疗的应答率仍不够理想,临床中多采用联合治疗手段提升免疫治疗效果,消融治疗是其中非常重要的策略之一。
 
在过去的五、六年里,我们团队所做的非常重要的一项工作就是证实消融治疗可以大幅提升免疫治疗的疗效,并开展了大量的基础研究和临床研究。从机制而言,肿瘤对免疫治疗敏感与否取决于免疫微环境状态,若处于抑制性免疫状态,则肿瘤对免疫治疗不敏感。消融治疗可以有效改变免疫抑制状态,通过消融治疗使肿瘤坏死,进而释放更多的抗原,改变肿瘤免疫微环境,从而使无效变得有效,使有效变得更优。
 
如今,我们已经做了大量的动物试验,去探索哪种消融技术可以更好地刺激免疫,让免疫治疗发挥更好的作用,比如消融的技术参数、消融与免疫的间隔时间、免疫治疗药物的选择等。目前我们已完成了几项非常重要的动物试验,研究成果也即将见刊。在此基础上,我们把实验室的研究成果转化到临床实践,开展了十几项临床试验,进一步验证了基础研究的机制与成果,发现了消融联合免疫治疗给患者带来获益。过去消融治疗多针对相对早期的肿瘤,现在免疫联合消融治疗可以应用于中期、甚至晚期肿瘤患者,在综合治疗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虽然我们的很多临床研究仍在进行,但至少已经取得了一些令人欣喜的初步成果。我想再过两三年,我们将会为大家呈现更多、更好的研究结果。
 
孟志强教授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微创治疗中心主任
胆道肿瘤诊治中心副主任、美国M.D.Anderson肿瘤中心兼职教授
上海市领军人才、优秀学科带头人、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首席科学家
先后在Gastroenterology,Cancer,JCO,Eur J Cancer,Br J Cancer,Autophage等发表论文160余篇,他引超过4500次,H-index:42。主持临床研究50余项。
获得国自然重点、NIH-R01等项目10余项,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
CSCO肿瘤消融治疗专家委员会前任主任委员
中国抗癌协会肿瘤消融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上海抗癌协会肿瘤消融治疗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CSCO中西医结合专家委员会候任主任委员
CSCO放射介入治疗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CSCO理事、亚洲肿瘤消融学会理事、上海市抗癌协会常务理事
中华医学会肝病专业委员会肝癌学组委员
《JCRT》副主编,《Hepatoma》、《肿瘤》杂志编委;教育部学位评定中心评审专家
 

版面编辑:张靖璇  责任编辑:卢宇

本内容仅供医学专业人士参考


肿瘤消融治疗

分享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