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肿瘤瞭望>资讯>新知>正文

协同共振 精准破局 | 郑敏教授:国创ADC“维迪西妥单抗+免疫”在妇科肿瘤中的突破与实践

作者:肿瘤瞭望   日期:2025/4/7 11:55:57  浏览量:422

肿瘤瞭望版权所有,谢绝任何形式转载,侵犯版权者必予法律追究。

近年来,免疫疗法、抗体偶联药物(ADC)等治疗手段的引入为妇科肿瘤精准治疗注入了新动力,亦是大会讨论热点话题之一。在此,《肿瘤瞭望》特邀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郑敏教授接受专访,分享下当前妇科肿瘤精准治疗领域以ADC为代表的创新疗法临床策略探索进展及实践现状。

2025年3月29日至3月30日,由广东省老年保健协会、广东省临床医学学会主办,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妇科承办的“第八届妇科肿瘤精准治疗暨广东省老年保健协会机器人妇科肿瘤专委会会议”在广州圆满落幕。本次会议邀请了国内相关领域的著名学者,围绕妇科肿瘤中的机器人手术、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等话题,共同探讨妇科肿瘤临床与科研领域的热点问题,为线上和线下的与会学者带来了一场高端的学术盛宴。
 
近年来,免疫疗法、抗体偶联药物(ADC)等治疗手段的引入为妇科肿瘤精准治疗注入了新动力,亦是大会讨论热点话题之一。在此,《肿瘤瞭望》特邀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郑敏教授接受专访,分享下当前妇科肿瘤精准治疗领域以ADC为代表的创新疗法临床策略探索进展及实践现状。
 
会议现场
 
郑敏教授
 
《肿瘤瞭望》:首先,请您结合临床实践现状,分享下您认为目前精准治疗策略在妇科肿瘤领域的实践面临哪些机遇与挑战,未来发展趋势如何?

郑敏教授:妇科肿瘤严重威胁女性的生命健康,根据国际癌症研究机构2020年发布的数据,全球每年新增约133万例妇科恶性肿瘤患者,死亡约54万例[1],而在我国,妇科恶性肿瘤已占女性恶性肿瘤的15%-20%,疾病负担十分沉重。其中,宫颈癌、卵巢癌和子宫内膜癌是三大常见的妇科恶性肿瘤。
 
长期以来,对于妇科肿瘤的治疗以手术、放化疗为主,这些治疗手段对于早期患者来说疗效良好,但对于晚期患者,传统治疗手段疗效较差,患者生存亟待改善。许多患者在接受化疗后产生的耐药性,限制了化疗的长期疗效。此外,传统化疗药物的广泛细胞毒性不仅能消除肿瘤细胞,还会影响正常细胞,引起一系列副作用。
 
近年来,随着对妇科肿瘤发生机制的深入理解以及基因组特征的更全面解析,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CIs)、抗体偶联药物(ADC)等新兴治疗手段的出现开启了妇科肿瘤精准治疗新时代,为更多妇科肿瘤患者提供新的治疗选择[2]
 
妇科肿瘤的治疗范式也随之发生了根本性变革,宫颈癌治疗领域,以ICIs为代表的免疫治疗与放化疗的联合应用为高危局部晚期宫颈癌(III-IVA期)患者提供了一种新的标准治疗策略。此外,随着ICIs与ADC等新兴疗法的联合策略在转移性、持续性或复发性宫颈癌临床应用中展现了良好的治疗前景[3]
 
卵巢癌的治疗模式从传统的手术联合化疗转变为包含手术、化疗、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的多模式治疗,ADC的临床应用、维持治疗策略的优化、免疫治疗新靶点的发现及联合策略的探索,为卵巢癌特别是铂耐药性卵巢癌(PROC)患者的治疗提供了更为精准的治疗选择[4]
 
子宫内膜癌领域,对于晚期、转移性子宫内膜癌的一线治疗,免疫疗法联合化疗可显著改善患者的生存结局。此外,靶向治疗与免疫治疗联合策略在经治的晚期dMMR子宫内膜癌治疗中展现了良好前景。
 
尽管近年妇科肿瘤精准治疗策略探索进展飞速,然而机遇与挑战并存,妇科肿瘤的高度异质性为精准治疗靶点选择增加了难度。此外,新型靶向药物和免疫治疗药物在妇科肿瘤中的应用仍存在局限性,耐药等问题仍无法避免。未来,通过多学科协作模式,为妇科肿瘤患者探索更加精准的治疗策略仍任重道远。
 
《肿瘤瞭望》:在妇科肿瘤精准治疗探索历程中,“魔法子弹”ADC的出现,为妇科肿瘤带来了更加精准的靶向治疗策略,其中对于ADC药物获益患者群体的选择至关重要。请您结合临床实践经验及相关研究进展,谈谈您认为妇科肿瘤领域ADC药物治疗获益群体选择需从哪些方面考量?

郑敏教授:的确,ADC药物通过不断优化药物设计、联合治疗策略以及精准筛选患者,为妇科肿瘤患者带来更好的疗效及预后。其中,精准筛选获益人群是决定治疗成功与否的关键。
 
●靶点选择
 
ADC药物的成功主要依赖于对肿瘤细胞表面特定靶点的精准识别,因此选择合适的靶点表达患者人群对药物疗效至关重要。目前,妇科肿瘤领域ADC药物研发热门靶点包括HER2、Trop-2、FRα、TF等。
 
其中,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基因作为重要的生物标志物之一,在宫颈癌、子宫内膜癌和卵巢癌中均存在一定的蛋白高表达率或基因扩增率[5]。既往研究数据显示,中国妇科肿瘤患者中HER2表达率(IHC 1+、2+、3+)约为40%-50%,个人认为此数据相对保守,应用新鲜标本进行检测,HER2表达率可高达60%~70%。因此,HER-2基于其为妇科肿瘤重要不良预后因素之一,成为妇科肿瘤领域ADC药物开发重要靶点。
 
维迪西妥单抗(RC48)作为首个获批上市的国产靶向HER2超级抗微管-ADC药物,RC48-C018临床研究显示,其在复发或转移性子宫颈癌患者中客观缓解率(ORR)达36.4%,12个月的总生存期(OS)率为66%,为HER2表达的妇科肿瘤患者,尤其是二线及以上治疗的患者,提供了一种全新有效的治疗选择。此外,值得一提的是,该研究结果可以看出,无论HER2免疫组化评分为1+、2+或3+的患者均能从维迪西妥单抗治疗中获益,展现了其广泛的适应性[6]
 
●不良反应管理
 
不同ADC药物的不良反应对获益人群的选择影响较大,如间质性肺病(ILD)或肺炎等不良反应或对老年、肺部基础病患者生存获益产生影响;眼部相关不良反应也应引起高度重视,需要谨慎处理、密切观察,在接受治疗前应进行相关检查以评估患者是否适用。
 
然而,临床实际应用ADC药物时也发现,并非所有ADC药物均会发生严重不良反应。维迪西妥单抗(RC48)在RC48-C018临床研究中的安全性结果显示其整体安全性可耐受且可控,没有出现眼毒性、肺部毒性或致死性TRAEs。同时,在临床实践中亦发现,绝大多数患者耐受性良好,没有出现明显的不良反应。
 
●药物可及性
 
近年来,创新药的医保准入不断提高了药品的可及性,维迪西妥单抗(RC48)作为我国首个获得美国FDA和中国药监局突破性疗法双重认定的ADC药物,已在我国获批用于胃癌和尿路上皮癌治疗,并纳入国家医保目录,可及性提升的同时,相较于同类进口药物一疗程20~30万的治疗费用,维迪西妥单抗一疗程治疗费用仅需几千元,极大程度减轻了患者经济负担,真正实现了“让优质国产创新药惠及更多中国患者”的社会价值。
 
综上,ADC药物(如RC48)通过精准靶点选择、安全性优化及可及性提升,为妇科肿瘤患者提供了更高效、低毒性的治疗选择。
 
《肿瘤瞭望》:近年来,“ADC+免疫”联合策略在妇科肿瘤领域探索相关研究成果展现了其良好的临床前景,成为领域探索热点。2024年IGCS大会上,您作为Leading PI在一项维迪西妥单抗(RC48)联合免疫治疗HER2表达的妇科肿瘤探索性临床研究ORR高达50%,令人印象深刻。请您分享一下以“ADC+免疫”为代表的“靶免联合”策略治疗妇科肿瘤的理论基础及突破性研究进展?

郑敏教授:目前,对于复发转移性妇科恶性肿瘤患者,化疗等传统治疗手段疗效不佳且预后较差,尽管ICIs及PARP抑制剂的出现改善了这部分患者的预后,但仍无法避免复发。因此,对于复发和转移性妇科恶性肿瘤患者亟需探索更有效且耐受性良好的新型治疗手段。
 
●“ADC+免疫”联合策略治疗妇科肿瘤理论基础
 
联合策略基于其可发挥不同治疗手段的协同效应,从而增强疗效的优势已成为妇科肿瘤治疗策略探索必要发展趋势。其中,ADC药物由靶向特异性抗原的单克隆抗体与小分子细胞毒性药物通过连接子链接而成,能够实现化疗药物在肿瘤部位的选择性递送,提高抗肿瘤疗效的同时,显著降低化疗相关毒性,其与免疫治疗策略联合应用成为妇科肿瘤领域具有临床潜力的研究热点。
 
其作用机制主要包括如下:以维迪西妥单抗(RC48)为例,在RC48与ICIs联合应用中,首先,ICIs通过激活T细胞的免疫应答,增加肿瘤细胞的免疫原性,使肿瘤细胞更容易被免疫系统识别和清除。与RC48联合后,免疫系统可以协同发挥作用,从而提高抗肿瘤效应[7]。其次,RC48可通过细胞毒药物的释放能够破坏肿瘤微环境,促使更多的肿瘤抗原暴露,从而增强免疫系统的识别,增强免疫原性,进一步提升免疫治疗药物的效果[8]。此外,联合治疗有助于降低肿瘤细胞对单一治疗手段产生耐药性的风险。
 
●AK001研究——“ADC+免疫”联合策略为HER2表达宫颈癌患者提供了更加精准的治疗选择
 
由此,AK001研究应运而生,该研究旨在评估卡度尼利单抗联合维迪西妥单抗或白蛋白结合型紫杉醇在治疗复发或转移性宫颈癌的有效性及安全性(AK001)。该研究主要亮点在于,首先AK001研究的队列1纳入的患者均为HER2表达(IHC 1+、2+、3+)的复发或转移性宫颈癌患者,其中大部分为HER2低表达,50%的患者既往接受过PD-1/PD-L1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的治疗,这一比例与目前真实世界中的复发或转移性宫颈癌患者的治疗现状高度相符。其次,研究结果显示,尽管患者既往接受过化疗、PD-1/PD-L1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的治疗,接受卡度尼利单抗联合维迪西妥单抗治疗后,ORR仍高达50.0%,DCR达到80%。由此可见,“免疫双抗+ADC”的组合为既往已经使用过PD-1/PD-L1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的复发或转移性宫颈癌患者提供了一种新的二线及以后的治疗方案,为HER2表达的宫颈癌患者提供了更加精准的治疗选择[9]
 
《肿瘤瞭望》:维迪西妥单抗(RC48)作为第一个获批的国产靶向HER2的ADC药物,其单药及联合策略在妇科肿瘤治疗中的探索均展现了显著临床优势,请您为我们介绍一下您在临床实践中应用该联合策略的心得体会?您认为RC48联合免疫治疗临床实践前景如何?

郑敏教授:目前,维迪西妥单抗联合免疫治疗已经在妇科恶性肿瘤患者后线治疗临床实践中显示了很好的疗效。
 
●病例1:患者女性,70岁,子宫颈癌四期(晚期),肺转移、全身多发淋巴结转移;就诊后收住入院,入院后该患者接受阿帕替尼联合化疗,疾病缓解持续1年多,原发病灶宫颈处放疗后,发生转移;随即接受双抗治疗×4,疗效评估PD;接受维迪西妥单抗+卡度尼利单抗×5后,CT评估病灶缩小;维迪西妥单抗+卡度尼利单抗×10后,CT评估病灶完全消除,获得CR。
 
●病例2:患者女性,40岁,卵巢透明细胞癌,胸腔、皮下、腹部及多处骨骼可见转移,既往接受贝伐珠单抗+化疗多个疗程后,PD。骨痛无法直立行走,接受曲马多镇痛疗效不佳;就诊后收住入院,入院后给予人血白蛋白,维迪西妥单抗+替雷利珠单抗×1,疼痛缓解;维迪西妥单抗+替雷利珠单抗×2,疾病缓解;随即接受维迪西妥单抗+替雷利珠单抗+卡铂+贝伐珠单抗×10,影像学评估疾病缓解持续11个月,患者可直立行走。
 
●病例3:患者女性,子宫内膜癌,骨髓抑制严重,全身浮肿,肠梗阻,既往多次接受化疗,PD;就诊后收住入院,腹腔镜探查术,病理活检,为HER2表达1+,接受维迪西妥单抗联合免疫治疗后,肿瘤标志物下降、影像学评估疾病缓解,持续治疗有望实现CR。
 
综上,个人认为,维迪西妥单抗联合免疫治疗未来有望替代传统治疗、线数前移,为患者带来具有更好疗效及安全性的治疗选择。相关临床研究团队正在积极开展,期待获得好的临床数据,为维迪西妥单抗联合免疫治疗策略推向前线提供更有利的循证医学证据。
 
总结
 
ADC联合免疫疗法通过机制互补与协同增效,为妇科肿瘤患者提供了更精准、高效的治疗选择。维迪西妥单抗(RC48)凭借其靶点选择、安全性及可及性优势,与免疫治疗联合策略在妇科肿瘤治疗临床实践中展现了极大的临床潜力,未来有望线数前移,推动妇科肿瘤精准治疗进入“靶免联合”的新纪元。
 
专家简介
 
郑敏教授
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妇科主任医师
博士生导师博士后合作导师宫颈癌大PI
中国抗癌协会第一届宫颈癌专业委员会委员
华南肿瘤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
广东省老年保健协会理事、机器人妇科肿瘤学分会主委
广东省临床医学学会肿瘤学分会副主委
广东省妇幼保健协会妇科肿瘤专业委员会副主委
广东省健康管理协会妇科肿瘤专业委员会副主委
广东省医学会机器人外科协会委员、妇科肿瘤学组副组长
曾留学欧美近十年,取得瑞士苏黎世大学和伯尔尼大学双医学博士学位。
主持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及省,市重点项目研究,连续五次获得国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资助
在国内、国际知名期刊共发表98篇论文(JCI,JAMA Oncology,et al)
作为第一和/或通讯作者在Cell Reports Medicine,JITC,Theranostics,Cell death disease,Cancer等国际知名期刊发表56篇论文
 
参考文献
 
[1]首都医科大学肿瘤学系妇科肿瘤学组.妇科常见恶性肿瘤全专结合管理专家共识[J].中国全科医学,2024.
 
[2]Alberto,F.,Daniela,M.,Chiara,C.,&Antonino,M.(2025)Perspectives,Challenges,and Advances in Therapeutic Strategies for Gynecological Malignant Tumors,Biomedicines,13.2
 
[3]Francoeur,A.A.,Monk,B.J.&Tewari,K.S.Treatment advances across the cervical cancer spectrum.Nat Rev Clin Oncol 22,182–199(2025).
 
[4]Choe,S.;Jeon,M.;Yoon,H.Advanced Therapeutic Approaches for Metastatic Ovarian Cancer.Cancers 2025,17,788.
 
[5]张晗,刘继红,丁怡,等.妇科恶性肿瘤抗HER-2治疗的研究进展[J].?中华妇产科杂志,2024,59(05):410-416.
 
[6]Guangwen,Y.,Guiling,L.,Qingshui,L.,Youzhong,Z.,Ruifang,A.,Jinwei,M.,Keqiang,Z.,Hongying,Y.,Yi,H.,Ruixia,G.,Li,S.,An,L.,Junying,T.,Xiumin,L.,Jianming,Y.,Yun,L.,Yanan,W.,Haiwen,Z.,Jianmin,F.,&Lingying,W.(2024)Evaluation of the Effectiveness and Safety of Disitamab Vedotin in HER2-expressing 2L Recurrent or Metastatic Cervical Cancer(r/mcc):Interim Results of RC48-C018.,Journal of Clinical Oncology,42.16_suppl:5528-5528.
 
[7]Villacampa,G.,Morgado,P.C.,Carità,L.,Navarro,V.(2024).Safety and efficacy of antibody-drug conjugates plus immunotherapy in solid tumors: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ScienceDirect,58(4),345-360.
 
[8]Torres,E.T.R.,Emens,L.A.(2022).Emerging combination immunotherapy strategies for breast cancer:dual immune checkpoint modulation,antibody–drug conjugates and bispecific antibodies.Springer.
 
[9]Haifeng,G.,Jian,Z.,Jianwei,W.,Lili,L.,Yun,Z.,Baoyue,P.,Weijun,Y.,Li,Z.,Yan,D.,Jinxin,B.,Xinping,C.,&Min,Z.(2024)PT002/#568 Cadonilimab in Combination with Disitamab Vedotin or Nab-Paclitaxel in the Treatment of Recurrent or Metastatic Cervical Cancer:a Prospective,Double-Cohort,Multi-Center,Open-Label,Phase II Clinical Study(AK001),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Gynecological Cancer,34:A23-A24.

本内容仅供医学专业人士参考


妇科肿瘤

分享到: 更多

相关幻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