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肿瘤瞭望>资讯>正文

“钟”声“惠”言系列栏目8:晚期NSCLC患者组织及外周血驱动基因检测的一致性分析

作者:肿瘤瞭望   日期:2022/12/31 17:10:42  浏览量:5667

肿瘤瞭望版权所有,谢绝任何形式转载,侵犯版权者必予法律追究。

现代肿瘤学的发展为肺癌的治疗提供了多种突破性的治疗手段,肺癌也成为更新最为迅速的实体瘤之一。

现代肿瘤学的发展为肺癌的治疗提供了多种突破性的治疗手段,肺癌也成为更新最为迅速的实体瘤之一。为了帮助临床医生深入、全面掌握该领域重磅进展,《肿瘤瞭望》携手上海市胸科医院呼吸内科主任钟华教授及韩宝惠教授,联手打造临床进展系列推送——“钟”声“惠”言。通过对高质量肺癌领域临床研究的解读,以促进临床诊疗实践的提高。第8期,两位教授为大家带来“晚期NSCLC患者组织及外周血驱动基因检测的一致性分析”的解读,全文已经于近期发表于Clinical Cancer Research杂志。
 
 
研究摘要
 
研究目的:本研究基于较大样本量的前瞻性队列,评估了循环游离DNA(cf-DNA)与组织的驱动基因检测结果的一致性。
 
研究方法:在组织测序后的4周内,前瞻性收集患者外周血并对以下8个驱动基因进行检测:EGFR、KRAS、BRAF、HER-2、MET、ALK、RET及ROS1,将组织检测结果与外周血检测结果进行一致性比较。
 
研究结果:共计1112例患者入组,1062例患者有配对的组织及外周血检测结果并纳入分析。80%的患者有转移灶,其中17%的患者有脑转移。93%的患者为初治,腺癌和鳞癌占比分别为77%和14%。分别有44.5%和51.6%的患者基于外周血及组织发现驱动基因突变。在147例鳞癌患者中,分别有12.9%和10.8%的患者基于外周血及组织发现驱动基因突变。阳性预测值(指试验结果被预测为阳性的人数中,真阳性人数所占比例)和阴性预测值(指试验结果被预测为阴性的人数中,真阴性人数所占比例)分别为85%和75%。在DNA的检测中,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86%和85%;在RNA的检测中,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81%和95%。组织检测为阴性但外周血检测为阳性且接受对应靶向药物治疗的患者,其客观缓解率和中位PFS分别为85%和12.7个月。
 
接受配对治疗后的生存时间
 
研究结论:基于cf-DNA的检测,针对基因突变展示了较好的敏感性但是对基因融合和MET第14外显子跳越突变敏感性较低。当组织不可及时,外周血可能作为有效补充。
 
研究解读
 
韩宝惠教授:现代肿瘤学已经进入精准治疗时代,而精准治疗的前提是精准诊断。目前,肺癌已经发现了10条左右的驱动突变通路,每一条通路所对应的靶向药物均有较大差异,因此,精准的分子分型是肺癌患者接受个体化治疗的前提和条件。但肿瘤是异质性较强的疾病,基于组织穿刺进行的分析仅能代表穿刺部位的分析结果而无法反应肿瘤整体的突变状况;部分患者在完成常规HE染色及免疫组化分析后,可能无足够的组织标本进行进一步基因分型;同时,对于特殊部位复发,如颅脑复发的患者,基于组织的测序可能并不现实。这种情况下,基于外周血的液体活检技术提供了非常有效的补充。此外,由于外周血的肿瘤DNA可能来自肿瘤的各个部位,因此可在一定程度上克服肿瘤异质性为临床检测所带来的不利影响。
 
在这项研究中也发现,13例患者虽然组织为阴性结果,但是外周血为阳性结果,且接受靶向药物治疗后产生了良好的客观反应,这提示组织的阴性结果为假阴性。因此,从现有的循证研究数据看,虽然基于外周血检测尚无法完全替代组织,但是,对于无法获得组织的患者,提供了非常有效的补充检测手段。当然,目前液体活检存在的一个问题就是针对融合突变的检出率不够满意,针对插入等突变的检出也缺乏系统的研究,在DNA测序的基础上联合RNA测序,可能有助于提高检出率。
 
钟华教授解读:以ct-DNA或cf-DNA为代表的液体活检技术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是临床关注的热点问题,其检测结果可以对临床形成有效的补充。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临床实践中,我们不仅仅关注检测结果,更重要的是这些检测结果能否指导临床医生的用药选择。从现有的证据看,外周血cf-DNA的检测同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指导治疗。今年早些时候,JAMA Oncology发表了一项研究,旨在评估对于组织病理学诊断为肺癌,但病理类型不明的患者,如果血浆EGFR检测携带19del或21L858R突变,能否接受一代药物治疗。结果在116例入组患者中,全组患者的ORR为52.6%,DCR为84.5%,中位PFS和中位OS分别为10.3个月和23.2个月,与基于组织检测用药的数据几乎一致。这也提示针对EGFR突变,通过外周血检测结果指导用药是可行的。
 
基于外周血检测结果给予治疗的疗效
 
但是,我们也需要注意的是,对于融合突变及跳跃突变,外周血的检测效能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针对插入突变,目前的研究尚不充分。这也是下一步需要着重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DOI:10.1158/1078-0432.CCR-22-1749
 
韩宝惠教授
上海市领军人才、上海交通大学附属胸科医院呼吸内科名誉主任
上海市优秀学科带头人
药物临床试验机构主任,国务院津贴获得者
中国抗癌协会肺癌专业委员会委员
中国抗癌协会临床肿瘤学协作专业委员会CSCO执行委员
CSCO肿瘤血管靶向专委会主任委员
卫生部呼吸内镜培训基地主任
中国医师学会肿瘤专委会常委
中华医学生物免疫学会副会长
中华医学生物免疫学会肿瘤学分会主任委员
上海市医学会肿瘤靶向分子专委会副主任委员
上海市抗癌协会第八届理事会副理事长
上海市医师协会呼吸内科医师分委会副会长
 
钟华教授
上海交通大学附属胸科医院呼吸内科主任
主任医师
博士研究生导师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评审专家
中华医学会生物免疫学会理事会理事
CSCO非小细胞肺癌委员
上海市抗癌协会第八届理事会理事
上海市医学会肿瘤靶向分子专科分会委员兼秘书
中国临床肿瘤协会会员
美国肿瘤临床协会会员等学术职务
以美国匹兹堡大学访问学者身份从事肺癌免疫治疗的基础研究和转化研究
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上海市科委课题4项,国家科技部重点专项子课题1项,市级医院新兴前沿技术联合攻关项目1项
多次获得:
中华医学科技奖/二等奖、上海市抗癌科技奖、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研究型医师奖”

版面编辑:张靖璇  责任编辑:卢宇

本内容仅供医学专业人士参考


肺癌

分享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