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肿瘤瞭望>资讯>访谈>正文

SG-BCC圆桌会丨刘强、袁芃、张剑教授纵览TNBC药物治疗新进展,单纯化疗时代渐远,百花齐放春天已近

作者:肿瘤瞭望   日期:2021/3/29 10:41:26  浏览量:34140

肿瘤瞭望版权所有,谢绝任何形式转载,侵犯版权者必予法律追究。

编者按:第十七届圣加伦国际乳腺癌大会(SG-BCC 2021)于欧洲中部时间(CET)2021年3月17日~3月21日以线上会议形式召开。《肿瘤瞭望》特邀中山大学孙逸仙乳腺肿瘤医院刘强教授、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袁芃教授、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张剑教授,纵览SG-BCC三阴性乳腺癌药物治疗进展,细数化疗、免疫治疗、靶向治疗带来的种种希望和争议,探讨不同治疗策略带来的新格局。


早期TNBC免疫治疗初见曙光


在TNBC的免疫治疗中,IMpassion130研究中一线使用白蛋白紫杉醇联合阿特珠单抗首次延长了晚期患者的总生存(PD-L1阳性患者mOS 25个月 vs 18个月 ),为乳腺癌免疫治疗带来了曙光,也为早期TNBC患者的使用带来了憧憬。张剑教授认为,早期TNBC患者T细胞更完整、肿瘤消除作用、抗原呈递作用也更强,因此新辅助可能成为免疫治疗的重要突破点。KEYNOTE 522研究与IMpassion031研究在新辅助免疫治疗取得了阳性结果,NeoTRIP研究初步得到阴性结果,仍需进一步随访。2020年SABCS投票显示近40%的专家有意愿对TNBC选择新辅助免疫治疗。但目前早期TNBC的免疫治疗在现行的PD-L1阳性标准下并未取得非常理想的生存获益提升,临床仍欠缺清晰的biomarker去筛选合适的治疗人群,因此,无论是新辅助治疗加用免疫治疗药物提高患者pCR,还是在新辅助治疗后non-pCR人群中联合免疫治疗升阶梯,其治疗效果能否转化为DFS、甚至OS的获益十分值得期待。


早期TNBC免疫治疗对pCR改善


袁芃教授对免疫治疗适用人群的筛选标准并不明确予以充分肯定,并指出临床中CSP≥10的患者比例不高,仍需要更明确的biomarker找出更精准的适用人群。同时免疫治疗作为新兴的治疗方式仍存在难以预测的不良反应,比如甲状腺毒性等在老年患者中更需注意。国家政策的影响使免疫治疗药物价格飞速下降满足了更多患者的需求,在非免疫治疗已将早期TNBC患者DFS提高到80%以上的背景下,免疫治疗是否能进一步提高患者DFS上限,其获益和风险的评估仍需谨慎对待。


刘强教授对此表示认同,免疫治疗在早期和晚期TNBC的治疗中表现并不一致,IMpassion130、KEYNOTE355研究证实晚期PD-L1阳性患者OS/PFS获益明显,而在早期患者中KEYNOTE 522、IMpassion031研究中免疫治疗取得的PCR率的提高并不依赖于PD-L1的表达,也还没有转化成EFS或DFS明确的获益。相信免疫治疗会是早期TNBC强有力的武器,但这个武器应该用于哪些患者?什么时候用?怎么用?都还没有答案。尤其是在免疫治疗有可能给患者带来一些终身的副作用情况下,仍需要更多的证据支持。目前,中山大学孙逸仙乳腺肿瘤医院正在开展的一项多中心的研究,利用ctDNA筛选高危早期TNBC患者,予以免疫治疗升阶梯,初步数据非常不错,期待该研究能为免疫治疗在TNBC的个体化、精准化应用提供指导。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版面编辑:洪山  责任编辑:卢宇

本内容仅供医学专业人士参考


乳腺癌

分享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