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MB2014]乳腺癌化疗后骨髓抑制的处理与预防——王华庆教授精彩演讲

作者:肿瘤瞭望   日期:2014/8/8 19:00:02  浏览量:28680

肿瘤瞭望版权所有,谢绝任何形式转载,侵犯版权者必予法律追究。

“第二届乳腺癌个体化治疗大会”上,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王华庆教授就“乳腺癌化疗后骨髓抑制的处理与预防”作了精彩报告。

  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 王华庆

  “第二届乳腺癌个体化治疗大会”上,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王华庆教授就“乳腺癌化疗后骨髓抑制的处理与预防”作了精彩报告。

  乳腺癌的细胞毒性药物对所有的细胞都存在杀伤作用,这其中最危险、最重要的就是骨髓造血干细胞的损伤。围绕乳腺癌的化疗有多种方案中,很多药物会对骨髓造成损伤,特别是烷化剂、蒽环类、紫杉类的药物。

  骨髓抑制的危害包括:中性粒细胞下降引起感染、血小板的减少、红细胞减少会出现贫血,贫血是导致肿瘤患者化疗后乏力的主要原因。

  中性粒细胞下降

  中性粒细胞下降(FN)危害:FN→感染→合并败血症→死亡。

  FN,在2013年NCCN指南有明确的概念:如果患者体温大于38℃超过1h,或外周血中性粒细胞绝对值小于0.5×109/L,或中性粒细胞低于1.0×109但在48 h内进一步降至0.5×109以下。这种发热可能是感染最主要的危险因素。出现了感染又合并了FN,死亡率就会明显升高。FN是肿瘤急症第一位的。美国临床肿瘤学会(ASCO)、中国抗癌协会临床肿瘤学协作专业委员会(CSCO)、美国国立综合癌症网络(NCCN),三大指南推荐:FN风险>20%的方案需要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CSF)的支持。

  预防

  CSF在三大指南中一致认为有初级预防和次级预防。初级预防:在未进行任何治疗前评估是否有可能发生FN的风险。如果评估结果超过20%就用该预防性的应用。次级预防:上一周期做了化疗出现了III—IV度的骨髓抑制,那么在第二或第三周期是就应该应用G-CSF。来很低骨髓抑制的发生

  新型药物

  新型药物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颠覆了短效的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的概念。可以将骨髓抑制保持在不发生或是白细胞在2000以上的水平。

  另外一种新型药物为脂体的阿霉素,使亲和性增强,可以减轻心脏的毒性。

  血小板减少

  血小板减少处理方法包括白介素、TPO、血小板输注。

  红细胞减少

  肿瘤相关性贫血与多种因素相关,如骨髓侵犯、出血、营养布林、铁代谢异常、肾功能损伤、化疗放疗引起的骨髓抑制等。通常可以采用EPO和加强营养等方法。国际上也有NCCN关于贫血的治疗原则:输血和重组人红细胞生成。

  不仅乳腺癌,所有的实体肿瘤都会面临化疗后的骨髓抑制问题,化疗后的骨髓中的血细胞前体的活性下降是最严重的副作用,主要表现在白细胞和血小板减少,而对红细胞影响较小。

  最后王华庆教授对本次演讲进行概括总结,在乳腺癌化疗之后需要关注骨髓毒性,同时重视预防。新的药物可以有效降低骨髓抑制的发生。我们也期待CSCO也尽快发布乳腺癌治疗后骨髓抑制的治疗指南。

版面编辑:张楠  责任编辑:吉晓蓉

本内容仅供医学专业人士参考


乳腺癌化疗骨髓抑制预防

分享到: 更多